党的二十大理论创新与实践·思政理论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进路研究

    魏雪梅;

    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为研究视角,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探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文化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文化发展进路。研究认为,在新征程上应当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根铸魂、繁荣文化事业与产业、通过交流互鉴保持文化开放性。研究旨在为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进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2025年04期 v.14;No.8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王万春;高莉;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与高校思政课联系紧密,是助力高校思政课的先进教学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在加强意识形态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强化情感认同,厚植文化自信;丰富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和感染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意蕴。从立足思政课教学主阵地,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加强资源整合,拓展红色实践教学;创新教育载体,搭建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平台等方面探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凝聚育人合力。

    2025年04期 v.14;No.82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思政元素融入育人载体的创新实践探索——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

    侯芳;沈琪;

    以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探讨思政元素融入育人载体的创新实践。影片蕴含丰富哲学思想,其唯物论底色、辩证法思想、价值观引领和方法论启示,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育人素材。影片契合了“第二个结合”要求,以及开展“大思政课”教学、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的时代主题,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双重机制构建,实现思政教育的隐性渗透与深度融合。哪吒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生命教育、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和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实现了艺术表达与价值传播的统一,为新时代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范本,彰显了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教育语境中的转化效能。

    2025年04期 v.14;No.82 12-1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学理论与新闻传播

  •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诗经》中水隐喻认知分析研究

    范敏;郭嵘;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结合《诗经》中的情感隐喻,探讨水意象如何作为隐喻载体,承载“爱情是水”“悲伤是水”“思念是水”和“怨恨是水”等情感隐喻的映射。通过分析诗歌中的隐喻映射,揭示了水隐喻背后深藏的哲学和文化内涵,旨在加深对《诗经》中水隐喻的认知与理解,同时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2025年04期 v.14;No.82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金瓶梅词话》的近代性

    赵献涛;

    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金瓶梅词话》,彰显了一种已经不能为古典文学所范围且领先于同时期世界文学潮流的特质,即近代性。这种近代性表现为由一种拒绝将现实世界理想化的人生态度引起的“非诗意书写”、让事物以自身的面目呈现在文学世界里的“回到事物本身”以及由作者创作态度上的真诚而形成的苍凉风格等三个方面。中国近代文学自明朝中后期开始,而不是从晚清才开始,有必要将《金瓶梅词话》列入近代文学的脉络中重新思考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2025年04期 v.14;No.82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歌人生百态而尽精微——论杜甫诗中之“歌”

    徐阳;

    杜甫创作了百余首含有“歌”字的诗作,学界对其研究解读多从文体和诗体的层面进行,较少考虑其中与音乐存在的传统关系,致使音乐维度研究显得边缘化。然而,“歌”在杜诗中的呈现并非偶然或阶段性,而是贯穿杜甫一生创作轨迹。这些“歌”的描写,形式多样且主题广泛,呈现出多维度和动态变化的特性。它们不仅直接反映了杜甫在音乐与文学交融上的独到见解,同时也间接折射出杜甫个人的音乐活动实践和音乐品鉴能力,再现了部分音乐场景的历史画面。基于对事物完整性的认识,从音乐层面理解杜诗中“歌”字属性,既有助于从美学视角考察杜甫的创作历史,也有助于追溯诗歌传统艺术本真和潜在的艺术面貌。

    2025年04期 v.14;No.8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艺术创作与设计

  • 新质生产力赋能徽州版画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究

    江明荟;

    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徽州版画的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提出可行性实践路径方案。通过构建“数字为体,工艺为魂”的共生系统、精准数字采集、健全传承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业融合进程等途径,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对徽州版画的数字化赋能作用,对讲好安徽故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5年04期 v.14;No.82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作品的原始主义特征

    汪臻;张璐瑶;

    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作为20世纪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桎梏,以原始主义的独特视角深刻诠释了人性与生命的本质。从绘画形式分析的角度,探究莫迪里阿尼作品的构图布局、色彩表现及造型特色等问题,以揭示其作品与不同形式原始艺术的内在关联,同时凸显其在现代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引发对艺术本质与价值取向的深刻思考,并为当代绘画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2025年04期 v.14;No.82 40-4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

  •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特征、内在缺陷及改革路径

    陆彦 ;张子涵 ;张翔硕 ;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存在因其共有产权特性导致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失控、剩余索取权配置失衡的缺陷。这一缺陷使得在经营者层面难以实现激励相容、产权激励功能弱化从而导致经营者选拔任用制度失灵,致使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效率偏低。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应以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层面最大程度地实现激励相容、重塑集体产权的排他性和开放性为目标,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组织形式和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等路径,有效发挥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双重功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025年04期 v.14;No.82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三阶段DEA-Malmquist和RSR法的我国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探析

    郭凌霄;魏骅;陶群山;

    基于2014-2023年我国31个省市各类养老服务资源的数据,为减少环境因素和干扰因素的影响,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23年我国各类养老机构的服务效率进行静态分析,采用秩和比法进行排序和分档,以Malmquist指数对2014-2023年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不高,并且存在地域性差异,区域呈“东北部-东部-西部-中部”的递减格局;规模不经济和缺乏技术进步是限制我国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规划,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整合社会资源,缩小地域差异等建议,通过优化资源整合与布局,持续提升我国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

    2025年04期 v.14;No.82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外国语言研究

  • 中国蒙学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自信——以《三字经》及其英译为例

    杜若凡;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之下,蒙学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以蒙学经典作品《三字经》英译为例,基于自建的汉英平行语料库,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形符与类符、文化负载词)、句子(诗行、诗句)、语篇(文化内涵、韵律)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赵彦春和翟理斯的两个英译本。研究发现,翟译本以解释说明为主,在内容形式上与原作相差较远;赵译本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均与原作取得了较一致的效果,基本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和风貌。赵译本将中国蒙学经典原汁原味地传递了出来,彰显了中国典籍文学的文化自信。

    2025年04期 v.14;No.82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内经·素问》首部英译本副文本功能钩沉拾遗

    郑鸿桥;

    借助翻译副文本理论分析发现,美国医史学家伊尔扎·威斯《内经·素问》译本引言不仅呈现了中医文化概貌,而且深度地参与了对典籍内容的阐释。译者以大篇幅、多类别、双模态的模式构建的引言,为文本内容的阐释强显式地预构了中医哲学概念网和中医文化术语群,有效避免了译本正文当中注释的重复与泛滥,使译作在忠实性和可读性两者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成为当下海外影响最大的译本之一。

    2025年04期 v.14;No.82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论《围城》隐喻英译的体认概称性

    张雪莉;张凌;

    以语言体认概称论为基础,以珍妮·凯利(Jeanne Kelly)和茅国权(Nathan K. Mao)合译的《围城》(汉英对照)为语料来源,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源文的隐喻表达。研究发现,隐喻的概称性尤为突出;译者基于自身的体察认识,对源文中的隐喻概称表达进行缩小、简化;针对中西文化意象差异进行解构与重构,以此来适应目标语文化和认知习惯。

    2025年04期 v.14;No.82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高等教育与教学

  • 后方法视域下大学英语复杂语法教学研究——以关系从句为例

    胡靓;

    “后方法”理念倡导“调查式教师研究”范式,强调教师应通过类似于“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路径,构建起本土化教学知识体系,对语法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在此理论框架下,以关系从句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反思”的实证研究路径进行系统考察与教学反思,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复杂语法教学策略,以期为优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照与方法指导。

    2025年04期 v.14;No.82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黄坤;张宁;石贤增;黄凯;

    传统实践教学存在资源配置失衡、产教融合欠深、学科壁垒显著等问题,难以满足交通行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研究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改革需求,提出重构“创新链-产业链”耦合实践教学体系,将企业真实案例与前沿技术通过三级进阶培养体系进行整合,构建虚实联动的新兴技术实验平台教学模式,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学科融合,实施人才培养的多维评价。研究将为土建类高校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4期 v.14;No.82 86-9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辅导员工作视角下的高校美育与思政融合创新

    许卓佳;翟天然;

    立足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结合当代学生成长需求与教育政策导向,从育人导向、文化浸润、课程机制、媒介创新等角度探讨融合育人的现实逻辑与实践方式。在分析美育与思政教育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提出价值整合、柔性渐进、载体延展、媒介创新的管理路径,强调“以美为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实现以文育人、以美启智、以思塑魂。研究认为,美育与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道德认知,更能够在“润物无声”中推进学生的自我认同与人格塑造,促进管理模式由规范治理向文化引领的深刻转型。

    2025年04期 v.14;No.82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综合研究

  • PPP物有所值立法问题研究

    戴传利;

    随着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 VFM)评价逐渐成为PPP项目决策与治理的核心机制。梳理了我国PPP物有所值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历程,指出其在政策推动、制度创新及国际经验吸收方面的突出成就,尤其是“双评价”机制(物有所值与财政承受能力)的确立为我国PPP项目合法性提供了初步保障。通过比较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PPP物有所值立法方面的具体实践,归纳出VFM制度在法律地位、评估方法、合同标准化及监督反馈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与差异。最后,结合我国实践中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PPP物有所值立法的建议,涵盖强化法律制度建设、细化评价操作规范、优化监管审计体系以及加强与财政承受能力的协同等四个方面,旨在推动PPP项目的规范实施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14;No.82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美国社区书店经营策略创新与实践

    齐振伦;刘苏;

    网络冲击下,美国社区书店坚守人文精神,关注书店的活动策展与文化保护能力,通过“书店+”模式融合多元业态,打造文化引力场,借力数字技术手段,构建全场景消费生态,同时更以空间媒介为载体践行公益使命,激活书店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价值。美国社区书店的运营经验可为我国实体书店转型为“有温度”的城市文化共同体,提供参考思路与启示。

    2025年04期 v.14;No.82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淮河文化研究

  • 叙事学场景下泗县皮影戏非遗文化与文创设计研究

    肖帅;

    阐述了泗县皮影叙事艺术特征,分析了泗县皮影叙事实践路径,并对泗县皮影文创设计实践进行了详细探究,以此说明以文创设计为手段对泗县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设计。泗县皮影戏通过双重叙事结构、多重叙事行为以及民间叙事语言呈现了当地民间皮影戏的艺术手法和造型特征,并成为现代文创设计的重要文化素材。

    2025年04期 v.14;No.82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田野调查视域下蚌埠市非遗烙画的存续发展研究

    汪二董;吴衍发;

    结合烙画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以蚌埠市非遗烙画为例,利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对蚌埠市烙画传承人、传承场地等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发现蚌埠市烙画技艺在传承人方面存在青黄不接、意志疲软的传承困境和传承危机,政府护持的缺乏同样使蚌埠烙画陷入传承困局,基于此,从人才培养、开发宣传、创新途径三个维度、八个方面出发,分析蚌埠市非遗烙画的存续情况及策略。以期烙画艺术能够得到当地政府及社会的更多关注,烙画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2025年04期 v.14;No.82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世纪50年代皖北民众积极参与治淮的精神价值

    张斌;

    建国初期,淮河泛滥,皖北地区受灾严重。面对水患,党中央和皖北地方政府紧急开展救灾工作,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共克时艰,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参与治淮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党中央,还是皖北行署,抑或是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发挥集体智慧,涌现出了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完美诠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展现了治淮民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艰苦奋斗和创新为引领的精神价值。

    2025年04期 v.14;No.82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