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理论创新与实践·思政理论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探析

    王开宝;汪功平;

    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世界观的把握,其独特性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从精神特质来看,坚持自信自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之源;从价值层面来看,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立场;从世界眼光来看,坚持胸怀天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境界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2025年03期 v.14;No.81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短视频赋能乡村治理的多维审视

    陈聪;

    聚焦短视频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意义及现实关照,从而探寻具有发展前瞻性和科学指导性的行动方略。围绕乡村治理目标,通过明确短视频价值导向、优化短视频传播内容、提升短视频技术水平以及完善短视频评价体系,释放短视频媒介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潜在效能,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添砖加瓦,促成乡村社会的良序善治。

    2025年03期 v.14;No.81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理论与新闻传播

  • 数字人文视域下湖南高校海外孔子学院文化摆渡探究

    扈启亮;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湖南高校所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作为文化摆渡的重要平台,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地推动湖湘文化的全球传播,湖南高校海外孔子学院亟需通过数字人文技术赋能,在教学资源建设、文化摆渡模式创新、互动交流机制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通过重塑文化摆渡理念,提升师资队伍数字素养,开发多样化、现代化的文化展示与体验方式,培养兼具深厚文化理解力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国际人才,方可提升湖湘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推动世界不同文化的双向摆渡融合。

    2025年03期 v.14;No.8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明代遗民身份与李焕章文学创作之关系探析

    隆英洁;

    明代山左遗民李焕章内心充满着黍离之悲,拒绝出仕清朝后过着访游、隐居的生活,专力于读书撰文。遗民身份不仅作用于李焕章书写亡国之思、忠义人物、隐闲生活的创作主题,对其悲愤、委婉、清雅的创作风格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遗民身份与李焕章文学创作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明清之际“山左文学”的研究,也为明代遗民文学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3期 v.14;No.81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明清杂剧中女扮男装情节研究——以徐渭《女状元》《雌木兰》为例

    代亦舒;

    以徐渭《女状元》《雌木兰》为核心,结合性别理论与戏剧叙事学,剖析明清杂剧中“女扮男装”情节的文学革新意义。研究表明,徐渭通过易装母题重构女性主体性,既挑战封建性别秩序,亦折射文人阶层对现实压迫的隐喻性反抗。此题材的盛行与明清商品经济勃兴、市民文化活跃密切相关,其戏剧张力源于身份暴露的悬念与性别操演的颠覆性,为古典文学中的性别研究提供新视角。

    2025年03期 v.14;No.81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朱自清写景散文艺术美探析

    张子怡;任强;

    以朱自清最有代表性的三篇写景散文《春》《荷塘月色》《绿》为研究对象,探讨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自然之美、诗情之美与形式之美。朱自清写景散文自然之美体现在自然的形貌、动态、气韵之美。诗情之美体现在意象与情趣相契合、情感的真挚抒发、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形式之美表现在语言的绘画美与音乐美、句式运用、语气语调等方面。朱自清写景散文以细腻、清新、灵动的笔调和真挚、诗意、和谐的文调形成独特的艺术美。

    2025年03期 v.14;No.81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艺术创作与设计

  • 士人风度对魏晋时期舞蹈美学特征的影响研究

    韩丽;李梓林;

    分析了魏晋时期舞蹈的美学风格及魏晋士人风度对其审美的深远影响,魏晋舞蹈艺术表现出气韵生动、自然抒情的特点,重视“以形写神”来表达内在神韵,折射出当时士人风度与玄学思想的交融。魏晋士人通过自觉调和舞蹈的形式与内容,将舞蹈艺术引入更高层次的审美表达,奠定了古典舞“雅正之道”的美学基准。此种美学范式在“人的主题”之框架下,推动了舞蹈功能的拓展与创新,成为后世舞蹈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基石与参照系,树立了舞蹈艺术的独特审美典范。

    2025年03期 v.14;No.81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巢湖民歌腔音列形态结构分析研究

    伍和友;

    基于王耀华“旋律结构-腔音列”理论,运用音乐形态学分析方法,系统解构巢湖民歌的音列基因密码。巢湖民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调式结构多为徵羽调式。根据音列组合形式,可将其划分为单一性与复合性两种音列类型。通过阐巢湖民歌旋律音调的核心构成,揭示巢湖民歌“核心音程模进+特性偏音装饰”的生成逻辑

    2025年03期 v.14;No.81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唐士人元结造园思想刍议

    张延林;

    以元结营建的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踏勘、文本细读和归纳分析,对元结的造园活动、造园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元结一生主要营建了七处园林,其造园思想包含适自保闲的造园纲领、逐奇寻胜的相地勘察、因地制宜的整治裁成、耕钓自足的园居追求、漫浪隐逸的园林精神和救时劝俗的园林志趣,在审美性景观发掘、多元化景观物象和教育性景观建构三个方面给予当代景观设计以重要启示。通过对元结造园思想的系统分析,深化了对其造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为当代园林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2025年03期 v.14;No.81 51-5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

  • 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分析与提升路径——以河南焦作为例

    李文瑛;王颖;王艳;

    通过探讨乡村生态振兴的经济价值、伦理价值及功能价值,发现目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政策制度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和农民素质有待提升等约束因素。因此,以焦作为例,聚焦于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动力与逻辑,通过对焦作乡村生态振兴实践的剖析,为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提供借鉴,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2025年03期 v.14;No.81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安徽省数字经济政策文本量化与耦合分析

    马铮;程广华;姚瑶;陈方旻;

    通过LDA模型对安徽省各地数字经济专项政策文本进行文本挖掘,探究地方政策主题,对比省级政策侧重点开展政策互动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地方政策聚焦产业数智化转型,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模式,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和强化政府资金支持;对比耦合分析发现,安徽各地还需深挖数字经济赋能地方产业潜力,创新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地方政策供给,以促进安徽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14;No.81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双碳”背景下企业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刘园春;吴艳艳;

    以融资约束为中介,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采用2009-2022年微观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 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企业ESG表现可以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融资效率,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表现在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房地产行业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效果更强烈。

    2025年03期 v.14;No.8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乡村振兴视域下凤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

    李延;李晓东;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凤阳县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这一领域的实践,探讨了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四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型的培育现状,针对当地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培育措施:完善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2025年03期 v.14;No.81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外国语言研究

  • 红色文化解说中语篇元话语的元语用分析

    宋彬彬;

    以大别山红色文化解说词为研究语料,从元语用视角对红色文化解说词中语篇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反映的元语用意识进行探讨,发现红色文化解说员使用了话题提示、语篇阶段/框架、信息预告、语篇连接、语篇参与等五类语篇元话语,体现出解说员注重理清解说内容的逻辑关系、确保解说话题和解说进程清晰明了、承诺进行疑惑解答或信息补充、重视语篇参与管理的元语用意识,研究以期为红色文化解说员提升解说语篇的组织能力和管理会话参与能力提供一定的启发。

    2025年03期 v.14;No.81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少数民族诗歌韵律英译研究

    罗慧凡;

    少数民族诗歌韵律有着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具有鲜明的节奏、丰富多样的类型,用韵比较灵活。各个民族韵律各不相同,但是头韵、腰韵和尾韵是大部分民族诗歌都具有的韵律。以民族诗歌的汉译本为例,探讨其韵律翻译模式,对普遍存在的头韵、腰韵、尾韵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力图找到其共性和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对策。

    2025年03期 v.14;No.81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高等教育与教学

  • 人工智能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

    周仁战;张尧;陈玲玲;

    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招生下滑、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薄弱等现实问题,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通过构建融合AI技术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举措,形成了多维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支持。研究表明,该模式有助于高校深化内涵建设、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v.14;No.81 93-9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育人研究

    王婷婷;胡汉柱;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背景为研究视角,对高校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以“立德树人”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提出全员参与并辅以立体化的顶层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认知到体验,再到固化,进而常态化地予以熏陶,分别从系统完善“进教材”、润物无声“进课堂”以及潜移默化“进学生头脑”三个层面展开课程思政研究,从而培养具有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现代化外语人才。

    2025年03期 v.14;No.81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综合研究

  • 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实现路径

    张海军;

    持续有序地扩大金融开放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内容,而资本项目可兑换在金融改革开放中处于核心地位。针对30年来中国政府出台并采取的一系列促进资本开放的政策和措施进行分析可知,相对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国资本开放的程度依然较低,进程也相对缓慢,亟须加快改革步伐。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必然伴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会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关注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和暴露。从区位和国情看,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巴西四国在资本开放方面的经验做法,能为我国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主要集中在注重资本项目开放顺序、延长资本项目开放时间以及加强资本项目账户的风险防范等方面。

    2025年03期 v.14;No.81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脱贫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赵亚灵;尹洁;

    分析了脱贫地区乡村人才振兴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以及驱动农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绿色引擎”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脱贫地区乡村人才资源匮乏、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外来专业人才引进困难以及乡村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乡村人才振兴。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脱贫地区乡村人才振兴探索,可以从重视本土优质人才、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外来专业人才引进工作以及做好乡村人才培育工作四个方面进行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索。

    2025年03期 v.14;No.81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淮河文化研究

  • 道家“贵身”意识探赜——从老子到庄子

    闫伟;

    先秦道家有“贵身”的思想传统,本质上是一种重生意识。老子视“身”重于名利,“贵大患若身”并非“无身”,而是将“轻身”当作人生大患的根源,实际上是一种“贵身”“爱身”的生命价值观。杨朱的人生哲学上承老子下启庄子,“为我”是以“贵身”为指向的利己主义,“贵己”乃是重生意识下的个体主义。庄子提出“保身”“正身”“修身”等一系列具有“贵身”义涵的概念,体现了他对“身”的关注与重视。《庄子·让王》篇的核心义旨是道家的重生思想,庄子通过尧舜“让天下”的寓言诠解老子“身”重于“天下”的观念,以子华子“知轻重”、瞻子“重生”的寓言揭橥“贵身”的重生意识。

    2025年03期 v.14;No.81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近代皖北报刊实践与社会启蒙——以《皖北民教》为中心的考察

    付佳敏;陈雨璇;丁东;

    以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创办发行的民众教育刊物《皖北民教》为中心进行考察,试图揭示报刊在民众教育普及过程中对近代皖北民众与社会的启蒙。具体而言,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借助报刊,对民众的思想意识、生计活动与社会生活进行重新讨论,从启蒙民族意识、助力民生改良与更新生活观念方面进行了形塑与重构,试图打造出符合社会期待的“新民众”。此项研究构成近代皖北社会启蒙考察的新视角,以此扩充了对近代中国社会启蒙的多维理解。

    2025年03期 v.14;No.81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