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捷;舒灏;朱珺;李子涵;
依托实际工程,通过数值仿真和灰色理论分析,系统探究水平定向钻弯曲段管道回拖力的多因素耦合作用规律。数值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管道半径越大,所需回拖力越大;而增大弯曲段曲率半径,则能同时降低回拖力与管壁应力;此外,提高孔径-管径比也可有效减小回拖阻力及管道应力。通过灰色理论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出最大回拖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排序:管径(0.01213)>曲率半径(0.01105)>孔管比(0.01101)。该研究通过多参数耦合作用解析,为工程实践中优化回拖工艺、防控管道应力集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14;No.83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梦博;
针对地下室深基坑土方分层开挖过程边坡动态变形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开挖过程对边坡稳定性变化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对地下室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边坡进行三维建模,创新性地采用3D单元对基坑内部支撑体系的力学材料性能进行模拟。通过选取四面体单元对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对三维位移监测点位进行布设,记录整个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沉降变化及位移变化,通过计算边坡安全系数,分析边坡的动态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开挖工作的进行,基坑两侧的周边地表沉降由四周向中间靠拢。其中以非偏压侧周边45 m内的沉降变化较为明显,对于偏压侧周边沉降变化范围,以35 m作为主要边界向外侧呈现递减趋势。模拟结果与实际值的误差始终低于0.15 mm。最终支护阶段,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后,安全系数达到1.65。开挖工作导致基坑周边区域呈现出不均匀的沉降分布状态,并以基坑边缘附近最为显著。同时支护结构的引入和加强显著提高了边坡稳定性,能够有效控制边坡变形。
2025年05期 v.14;No.83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平;季陈晨;
依托郑州市某近接群桩深基坑开挖工程,采取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近接群桩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呈现出非对称图形的特征,且地下连续墙A的位移更大。随着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地下连续墙的位移、弯矩,以及剪力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规律,最大值都出现在工况6。地下连续墙轴力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规律,最大拉力和压力分别出现在工况6和工况4。研究成果可为近接群桩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优化及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14;No.83 72-7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俊博;荣传新;王彬;吴冬;
以侏罗系-白垩系复合地层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冻结孔偏斜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及其随冻结深度变化的特征。基于现场实测数据,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二维冻结温度场的数值模拟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冻结深度条件下,冻结管偏斜角度和偏斜方向对冻结交圈时间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结层位的加深,冻结孔偏斜引起的孔位偏差逐渐累积,导致最大孔间距显著增大,进而使冻结交圈时间延长1-3周。具体而言,冻结管间距每增加0.1m,交圈时间将推迟1-3天。此外,冻结孔间距的增大会显著改变交圈区域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导致冻结锋面发展不均匀,可能引发局部冻结壁厚度变薄或冻结不连续等问题,从而对冻结壁的整体稳定性和密封性产生不利影响。
2025年05期 v.14;No.83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