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理论创新与实践·思政理论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叙述

    毛加兴;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实践上根源于中国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历史。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范式转换,“一穷二白”基础上的工业化探索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架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时代“强起来”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自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价值特质上表现为赓续而又创新了中华传统文明,秉承而又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借鉴而又超越了西方文明。

    2025年01期 v.14;No.7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理论与新闻传播

  • 电影视觉元语言与“一镜到底”镜头设计研究

    苏文婷;

    以“一镜到底”镜头设计手法为视角,对电影视觉元语言与镜头设计的关联性进行解读,通过对这种镜头设计的运用及设计理念的分析,展现了电影视觉语言中“元”的概念,将技术性与社会性蕴含于“一镜到底”之中,实现某种本体化的“解释者”视角,即回归电影镜头设计本体,回归艺术性的“元”本体。

    2025年01期 v.14;No.79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唐诗选本对刘长卿诗的接受及其原因

    王佳彤;

    清代前、中期比较重要的唐诗选本选录刘长卿诗数量多居于大历诗人甚至整个中唐诗人前列,后期较前、中期稍有回落。刘长卿五律、七律在清唐诗选本中尤为突出,《唐诗评选》《唐诗别裁集》《王闿运手批唐诗选》选录刘长卿五律均为中唐第一。清人对刘长卿的古体则多有批评,对其绝句接受度也稍低。刘长卿诗歌在清前、中期的接受整体热度高与清代诗学视野转向中、晚唐及诗家审美多元等相关,清后期因宗宋诗风愈强,唐诗接受度受到波及有所回落。

    2025年01期 v.14;No.7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艺术创作与设计

  • 传播学视域下明清颍州画坛山水画的兴起与影响

    刘海明;

    明清时期的颍州府涵盖颍河、涡河流域,深处淮河腹地,具有典型的过渡性人文和地理景观。从传播学的维度,探究明清颍州画坛山水画的创作主客体、传播媒介、艺术受众及其传播效果等问题,既能够全面揭示明清颍州画坛山水画的兴起与淮河流域人文、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关联,也能够系统凸显其兼具南北风格的美学内涵,展现其在中外绘画史上的影响,进而促进区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发挥其美育价值。

    2025年01期 v.14;No.79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楷写意人物画中的禅宗思想及其价值意蕴探赜

    陈一笑;

    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而形成的本土化佛教宗派,具有浓厚的哲学内涵和美学色彩。南宋禅宗思想的审美化、艺术化以及梁楷的个人性情、生活经历联袂促使梁楷与禅宗紧密相连,这种关联对于梁楷减笔、泼墨风格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梁楷写意人物画的构图、图式、造型、笔墨、形式方面皆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蕴含着诸多禅宗思想,展示出多元的价值内涵。此外,梁楷画风能够不断对历代写意人物画产生影响、发生效果。同时,梁楷写意人物画中所蕴含的禅宗美学,也被日本绘画所接受与回应,彰显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

    2025年01期 v.14;No.79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

  • 基于三位一体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研究

    张士杰;刘博华;

    利用国家卫健委2018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非农就业、土地资源、公共服务”核心问题,构建“三位一体”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增强农业转移人口非农就业能力、合理安排其土地权益、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可以显著提高其市民化意愿;土地资源禀赋对市民化意愿有较大的负向影响,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决策。最后提出三位一体协同解决方案,对处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的市民化能力障碍、户籍利益羁绊、市民化成本约束问题有着参考意义。

    2025年01期 v.14;No.79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农户衔接数字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及模式异质性分析

    郑谦;薛满峰;胡娜;

    探讨衔接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式异质性下的影响差异,基于安徽省420个小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假设验证。研究发现,从小农户个体特征来看,小农户受教育程度、兼业化程度与农业经营规模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农业相关技术、经营模式的应用。从信息因素来看,数字农业示范信息获取的频率与程度均正向影响小农户参与数字农业产业链的行为意愿。从政府政策行为来看,政府政策行为整体上能推动小农户的数字农业产业链参与意愿,但不同的衔接模式下呈现差异性,在“小农户+龙头企业”和“小农户+电商平台”的模式下,政府扶持程度对小农户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2025年01期 v.14;No.79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及影响因素

    钱丽;高晗;肖仁桥;

    基于2015-2021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分析其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呈“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递减格局。区域内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关联强度较低但逐年上升,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板块内部关联密切,板块之间溢出、接收关系数差异明显。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与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地理距离、产业结构和政府科技支出差异形成阻滞效应。根据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利用当地绿色资源、建立帮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学构建区域网络的建议。

    2025年01期 v.14;No.79 44-5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户秸秆利用意愿与行为悖离问题研究

    黄国勇;安玉侠;李文瑛;

    利用安徽省皖南与皖北400份农户调查数据,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秸秆资源利用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政府规制和农户认知因子对农户秸秆利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规制、非正式制度因子对农户秸秆利用行为选择有正向影响,二者一定程度上存在互补效应;资源因子对农户秸秆利用行为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资源因子与农户认知因子的交互项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存在一定替代效应;控制变量性别、年龄等在一定条件下对农户秸秆利用行为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要强化政府规制在农户行为选择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完善基层非正式制度;精准落实农户行为选择要“因地制宜”,还要“因人而异”。

    2025年01期 v.14;No.79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外国语言研究

  • 新时代徽商文化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吴宜涛;

    在新时代背景下,安徽省政府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国际传播政策,积极推动徽商文化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着译介资料匮乏、对外传播方式单一、语言表达有待改进、人才储备不够、传播效果不好等困境。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徽商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从宏观对策和微观翻译策略两方面改进,借助多模态翻译和文创产业平台,打造文化翻译智才库,实现互动性传播、共情传播,多维度地译介徽商文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14;No.7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散曲中雅俗英译的翻译美学视角研究

    朱学明;

    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从审美客体的形式层面和非形式层面出发,对元散曲中雅俗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审美阐释。在形式层面,译者可以通过直译、意译、发挥英语优势等调节策略,体现散曲雅俗风格的自然之美、韵律之美和建筑之美。在非形式层面,通过意境重构、情感调节的方式达到大俗大雅之美,从而克服元散曲英译时因无法处理雅俗特色而产生的传播障碍,实现元散曲英译中雅俗风格的审美重现。

    2025年01期 v.14;No.79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与教学

  • 立德树人理念下生物化学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钱婷婷;杨滢;孙钰;顾玮;刘辉;

    评估了案例教学法融入课程的可行性,比较了立德树人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效果。结果显示,立德树人模式在提高学生成绩、实验技能和课堂参与度方面有效,能够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同感、职业素养和个人发展的积极性。探讨了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整合立德树人理念,通过实时讨论和互动引导等教学法,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具备全面技能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2025年01期 v.14;No.79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入党行为的影响及策略分析

    王国良;何书贤;

    高校辅导员对于提升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正确引导大学生入党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高校辅导员工作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入党行为,并逐一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党的信仰与追求、辅导员的鼓励、家庭环境、社会就业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入党行为,其中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入党行为起着双重影响。据此,提出高校辅导员应扮演好“守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角色,并从入党前准入、入党后培养、毕业后准出三个阶段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入党行为。

    2025年01期 v.14;No.79 82-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合研究

  •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对外转让研究

    张健;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的财产性和股权权能不包括民主管理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的对外转让应结合对外转让的具体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从对外转让的条件、外部受让人的持股限额、股份转让价格的确定、受让股份的最长期限等主要实体法规范,以及农村集体同意改为书面通知和形式审查、股份转让内外部的效力判断、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的推广等主要程序法规范这两个维度加以规制。

    2025年01期 v.14;No.7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法律问题及完善策略

    张玲;

    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现状分析中发现,其中仍有诸多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突出体现在权属立法不明、配套法律服务机制不足以及经营权流转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等方面,这些问题不利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有序发展。鉴于此,提出明晰农地经营权的权利性质、完善有关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配套制度、落实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等,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法制化发展,为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助力。

    2025年01期 v.14;No.79 93-9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二次生命:文化展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仪式为中心的考察

    李红;陈文苑;

    以传统仪式类非遗项目为例,分析其当下的展示方式,包括实物展示、文化展演、影像展示和数字化展示。展示的特征体现为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等方面;通过保存资料、提升保护意识、唤起同理心、促进活化利用等途径能够实现非遗保护的目的。非遗在展示过程中能够开启第二次生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非遗展示应该保持对文化的尊重,同时还须做好相应的阐释工作。

    2025年01期 v.14;No.79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量刑协商程序中被追诉人权利自治的实现路径

    熊羽佳;

    围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否包含实质性的量刑协商,学界存在着的不同观点得以分析,认为量刑协商的弱协商性,即被追诉人的量刑协商权利被挤压,无法实现程序参与;量刑协商弱协商性在实践中表现为未协商和协商虚化两种情形,其风险在于可能危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当性及其功能实现。为了突破量刑协商程序的弱协商性困境,应加强被追诉人对量刑协商权利的自治性表达,通过完善被追诉人权利自治的程序设计、强化律师的有效辩护以及确保法庭对量刑建议的实质性审查,最终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应有的价值功能。

    2025年01期 v.14;No.79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淮河文化研究

  • 安徽革命文物保护传承难题及其活化利用

    谢政伟;

    基于安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分析其保护管理、价值挖掘及传播、相关区域整体联动、文创开发活化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难题,提出要强化保护利用力度、创新管理发展方式,增强挖掘阐发力度、凝练展示多重价值,创新运用新技术、增强传播影响力,推进区域整体联动、彰显示范带动效应,聚力推进活化赋能、满足多元文化需求,从而更好地彰显革命文物的精神力量及时代价值。

    2025年01期 v.14;No.79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赋能安徽花鼓灯健身项目品牌化发展路径研究

    丛灿日;王建;陈立松;

    以品牌传播与数字化技术为研究视角,对花鼓灯健身项目品牌化发展的动因及障碍,以及数字赋能花鼓灯健身项目品牌化发展的机理与逻辑等进行阐述与分析。从构建数字化健身花鼓灯项目品牌传播与推广多元平台;构建数字化花鼓灯健身项目信息数据库;挖掘数字健身科学效果,提升品牌忠诚度以及运用数字微传播加速品牌化推广等四个方面提出数字赋能花鼓灯健身品牌化发展路径及策略。

    2025年01期 v.14;No.79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渡江战役前蚌埠市支前工作研究

    王翔;段盛杰;

    渡江战役前夕,蚌埠市作为江淮地区交通枢纽,肩负起转移军队和运输物资的重任。中共领导蚌埠市人民在解放初期通过军事管制和经济改造,为支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蚌埠市成立支前机构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并制定保障工人权益的工作机制,其支前工作重点聚焦于抢修交通线路、运输军队和转移后勤物资。蚌埠市支前工作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丰富了中共的城市工作经验,展示了在缺乏城市管理经验背景下,中共支援前线的有效路径。

    2025年01期 v.14;No.7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